「行者無疆」讀前感
-- 原文撰寫於2001.12.21
為什麼是讀前感?因為我還沒有真正的開始看這本書,也或許說,這是我對「文化苦旅」和「山居筆記」的一點感觸。
「行者」,說的是行遍四方尋求證悟的和尚,代表一種苦行而積極求知的精神。對於其他囚禁於象牙塔中的作家來講,他是叛徒,因為選擇了離開。象牙塔中有的是什麼呀?高雅的精英們不斷的描述著自己,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矛盾的感傷,然後興致勃勃的看著這場好戲,也看著別人的戲。離開,余秋雨選擇了離開而扮演了一個行者的角色。你可以說他在「求證」,也可以說他在「尋根」,總之目標只有一個─文化。從華南行至莫高窟,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,這次,他踏遍了羅馬帝國光榮的史蹟,甚至來到了寒冷的極地,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思索文化對他、對我們、對歷史的洪流,甚至對文化本身的意義。世界有盡頭,但文化卻是無疆。
其實我一直覺得,他的文字是不適合我來閱讀的。鏗鏘不失華麗,峰迴路轉卻又靈巧輕盈。讀他的作品絕不會有沉悶的感覺,總是能為那可愛的文字感到喜悅,但你總覺得少了些什麼,似乎在字裡行間,你看到了那樣的景象,卻又模模糊糊有如霧裡看花。所謂「得其皮不得其骨,得其骨不知其髓」。經過文化的摧殘,才知文化可貴(雖然我一直懷疑他也是毒手之一,謠傳他少年時是紅衛兵的領頭)。或許我們把文字的表面揭開,看到的是數不盡的「愁」呢?這也難怪,秋雨秋雨,在那動盪不安的時代,鮮少會有父母為自己的兒子取這樣的名字的,「秋風秋雨愁煞人」,或許他自己想說的,只是這個「愁」字吧。當然,這都是題外話了。
很幸運的,在我還沒看到任何的書評之前我就發現了這本書,這讓我能不帶任何色彩的進入這個歐洲的時間與空間中。我不喜歡評論家,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對其他人的內心世界做好與壞這麼暴力的批判。人總是該乾乾淨淨的走進一本書的,怎麼出來的我不知道,但總不能帶著一大桶油漆進去,把整本書都灑滿了你自己的顏色。還是...讓文學的歸文學吧,我想。
很期待這本書的內容,但,更期待的,是余秋雨先生在踏遍世界文明的源頭之後,會對生命,對文化有著怎麼樣的體悟。也期待與大家分享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